0%

读《颠倒的教育:当大学变成幼儿园》

读完之后,很多细节让我产生强烈共鸣。

尤其是作者描述小学时的情景,让我脑海中也浮现起了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往事。很难搞清楚,这些事儿究竟对我产生了多大的影响。

记忆深处

小学一年级,在一个寒冷的冬天,一个平常的下午,一节无聊的语文课上,老师在讲台上刷刷地改着作业。我们在下边却一个个提心吊胆,按照惯例,冲突是避免不了的。果然,班上的一位女生被叫了上去,我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,老师就开始对她大吼大叫,让后令她把自己书包里的水彩笔给他拿上去。老师就当着全班人的面,把水彩笔狠狠地摔在了地上,一支支水彩笔散落地到处都是,然而这没有结束,老师忽然站起来,狠狠地又踹了她一脚,她一个人在地上哭了起来。

小学三级,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五,我和小伙伴们耐心地等待着最后一节课的结束。铃声响起时,内心的那把火瞬间被点燃了,当我听到老师不布置作业时,瞬间沸腾了。沸腾之余,我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,往桌子上拍了两下,大喊“耶,耶,耶”。不幸也因此发生,老师把我叫了上去问我为什么这么开心,我如实回答“不用写作业”之后。老师开始了她的表演:她往我的脑袋上敲了十一下。十一下,我记得格外清晰,因为当她敲到第三下的时候,我以为结束了,可事实上并没有,直到我泪流满面。那个周末是最糟糕的周末,那个老师也是最糟糕的老师。

小学六年级,一节数学课上,我和小伙伴因为一件事儿,吵了起来。吵,好像也没有解决问题,所以我们就动手打了起来。虽然打的不是很激烈,但还是被老师看到了。他不关心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,他看到是,我们两个人的行为扰乱了课堂纪律。这种行为的后果也必须让我们自己承担——我们两个趴在讲台上,他手持教鞭,每个人的屁股上打了几下。

小学的生活基本上被“作业”和“挨打”塞得满满的。偶尔一节《思想品德》或者《自然科学》课都兴奋不已,尽管老师也只是拿着课本把里边的东西念给我们听。

“挨打”这件事儿,不仅老师特别喜欢,还有家长。每次开家长会,老师都会滔滔不绝地讲着调皮学生怎么调皮,家长也特别入戏地回应:老师,您只管打。

在这样环境中(我所在小学的环境),哪个孩子还会奢求这么一群人去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呢?每个孩子的特性并没有得到尊重,老师们用很简单的手段去对待那些调皮的学生,并大肆宣扬听话的好孩子们的种种事迹,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。老师的一贯作风也是偏爱那些听话的,成绩优秀的学生。

不过,我想老师们也没有考虑那么多。他们最初选择小学老师这个职业时,考虑更多的是“稳定”,而不是教育家们所期待的“事业”。老师们也有自己的想法,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评上“中级教师”、“高级教师”、“特级教师”这样响亮的称号,而这些称号怎么来呢?我想学生们的成绩应该占很大的比重吧。否则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:三年级的一次期末考试,我的语文老师借助巡考之名,在考场上给我们传递标准答案。

这是老师的错吗?他们甚至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,又怎么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呢?他们脑袋里想的东西应该很简单,如何提高学生们的成绩?为什么要提高学生们的成绩呢?因为学生们的成绩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。这样的想法很不好吗?我觉得一点都不,这应该是一个正常老师都会去做的事情。

荒诞现实

在我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,一直都要面对升学的压力。初中的时候,我们要学“数学、语文、英语、地理、历史、政治、化学、物理、生物”九门课。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生物老师,她每天上课就是照着课本念,然后给我们布置作业,每次去问她问题的时候,她会笑着回答:“你先按照答案记,我回去再看看”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其他科目的老师虽然也有像她这样的,但有时也会给我们讲一下他自己的理解,比如我们的物理老师,在给我们讲斜坡上物体的受力分析时,他是这样子给我们解释“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𝐹𝑁”的:𝐹𝑁的方向其实是和重力相反的,但是为了好看,把它画成垂直于斜面的方向。那时,我真的是信了。直到我读高中的时候,物理老师才把这个错误的观点给我纠正过来。

高中的时候,记得班主任说过:“一切为了高考”。在这样的氛围下,很多行为变得没有任何意义,比如谈恋爱,上体育课,上音乐课,甚至多问一些为什么都会被认为在钻牛角尖,浪费时间。很多时间都花费在刷题上,如何做对题,如何拿到高分是三年中唯一要考虑的是事情。高中三年的结果就是一个高考成绩和一张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学校之间,老师之间的较量也是看谁的学生成绩好,分数高。

到了大学,那些曾经压抑已久的事情,终于可以做了。比如玩游戏,看小说,谈恋爱。这些事情带来的体验要比课堂上的一个又一个公式、定理有趣的多。

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,在我上《电路》时,老师给我们讲基尔霍夫电路定律。老师提到,这个定律是基尔霍夫在21岁时提出来的。我非常震惊,因为当时我已经20岁了,我21岁能提出来啥呢?旁边的同学低头玩着自己的手机,我想刚才老师提到的基尔霍夫应该不会对他们有丝毫的触动吧。

现实反思

大学的课程基本上已经上完了,如今回头想想,有些课确实挺有意思的,但还没来得及搞清楚怎么回事儿,这门课就结束了。而有的课根本就不想去上,但学校规定必须要去。大学的课程,确实往我的脑袋里塞了不少高大上的名词,但是道理却没几个。大学还没毕业,这些名词我已经忘了不少。

现在回头想想,从刚开始上学,到现在,每个时期都有比“求知欲”更加的东西:“成绩”或是“升学”或是“保研/考研”。理论上来说,这些东西和“求知欲”并不是矛盾的,但是实际上考试成绩和懂得道理完全是两码事儿。从我个人切身体会到的教育经历来说,道理我确实没懂多少。

《颠倒的教育:当大学变成幼儿园》这篇博文,很深刻地道出了当前我们教育所面临的问题,我也从自身的受教育经历佐证了部分观点。这篇文章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,我清楚自己确实“病”了,病因也很清晰。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,如何与这个“疾病”进行抗争才是我今后要做的事情。遇到问题,多问一个为什么,花费些时间在道理上,要比在成绩上有用得多。

我又是多么的幸运啊。多亏张老师的善意提醒,我才有机会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。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,我恐怕到躺进棺材时都搞不懂现在的教育对我做了些什么,让我失去了什么,又往我的脑袋里塞满了些什么。